敲黑板!工业机器人要“换人”,更要注重标准化!
敲黑板!工业机器人要“换人”,更要注重标准化!
2018-10-09 21:32来源:数控人才网//
原标题:敲黑板!工业机器人要“换人”,更要注重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一些重复性的、体力劳动的工作劳动成本增加,这给制造业、仓储业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注意力放在了工业机器人上,开始了“机器换人”。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约为3.3万台,到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7.24万台,增长119.50%;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95351套,同比增长69.4%。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郝玉成表示,他们曾调查过881家企业,2015年新增机器人14115台,2017年新增机器人24293台,增幅为72%。他还表示,2017~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整机销售量预计年增长超过20%。2020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如果包括集成,整体规模大概为1000亿元。
在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布的双重刺激下,以及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推进中,投资回收期缩短、成本比以前降低的快,一大批国产机器人企业涌现,迎来了红利发展黄金期。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机器人行业的公司数量从不到300家增加到3400家。
虽然机器人产业相当火爆,并且码垛、分拣、机械手等机器人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值得深省的是,对于机器人生产的企业,真正合格的只有不到0.025%。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的3400家企业中,真正制造工业机器人的公司不超过80家。而且在这不足80家企业中,中国只有27家是具备一定规模和显著技术能力的机器人制造商。
也就是说,在这3400家企业中,只有近80家企业合格。究其原因,可以引用维韦克·瓦德瓦在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为何中国无法拥有下一代制造业》的文章中的主要观点:第一,中国使用的机器人有75%是从国外公司购买或组装的,而且严重依赖从国外进口的核心部件。第二,中国的机器人企业生产的大多为低档产品。第三,中国先进制造业专业人才匮乏,经营复杂信息工厂的能力是软肋。
那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技术和制造人才是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最大的瓶颈。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我国长期依赖于国外。因此应该加大研发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其次,制造人才,尤其是生产一线技工缺失,从长远来看,需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增大有相关专业的学校比例。可是,现阶段企业用人之忧迫在眉睫该怎么改善呢?在小编看来,这时候一些专门为制造企业招聘智能制造人才的专业服务平台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今年出现的数控人才网,就是全国最专业、最优秀的智能制造人力资源服务商之一,www.skjob.com.它有着超过900000个人会员,99%以上是大专学历,99.9%以上是智能制造相关的人才,精选优质智能制造人才入库,实时更新,活性简历,招聘效果良好。数控人才网服务企业超5w+,网站发布约30w+智能制造相关职位,为各大企业成功招聘数十万名员工,有口皆碑。
我国机器人在战略创新上,要将产业战略、标准战略、检测规划与认证的战略系统性地连接起来,不能单打独斗,更不能不走向产业。在理念创新上,一定要用标准化的方式,使产品尽快地集成产业,标准是固化创新、固化产品的手段